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资讯:少年版“奇葩说”出炉,看满级人类小孩开口,我被吓到了

2023-02-07 10:00:31 来源:常青藤爸爸

几年前心理学家陈默的一篇文章《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,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》曾火遍朋友圈。陈默教授在文章里提到,这代孩子思考力更强,自主性更高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(心理学家陈默)

我们坚信在社会高速运转,知识早已爆炸的今天,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比我们更优秀,就像我们也比我们的父母接触新事物更快,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更宽广包容一样。

但遗憾的是,道理虽然都懂,但在实际生活中,家长们依然很难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,反而更容易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:叛逆、不听话、跟自己小时候不一样等等。所以陈教授当年的呼吁也在那波热度过后,如今鲜少被提及。

而常爸之所以今天要再度提起那篇文章,是因为偶然间刷到了一档叫做《少年烦恼研究所》的综艺后,心潮澎湃,汗毛倒竖,时而忙不迭地点头称赞,时而又因身为孩子们口中虚伪的大人面红耳赤。

中国孩子真的变了,这群可爱又独立的青少年,面对成长的烦恼畅所欲言,他们的观察能力、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恐怕都远远超出了我们曾经对孩子的定义。

这档节目由傅首尔担当主持,每期都会邀请几个11-18岁的青春期孩子、孩子家长和教育专家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,孩子们分享经历,探讨烦恼,追求是非公义,堪称是少年版《奇葩说》

这些话题都是亲子中最常见也最常产生分歧的,比如交朋友是否重要、家长要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、孩子该不该有手机自由、家长该如何跟孩子沟通等。参加辩论的孩子也有不少是人气明星,比如靠模仿出名的“钟美美”,靠写诗出名的姜二嫚等。

家长和孩子各抒己见,是不是听上去就有点狭路相逢的味道呢?但也正是在这种剑拔弩张的辩论中,亲子间的问题被放大,让我们更清晰地听到了孩子的想法,看到了家长是如何一步步被孩子落下的。

01

“嘴替”们落落大方有理有据

家长都比不过

节目中第一个议题,来自一个高二学生的吐槽。他被最好的朋友背叛、说坏话,心里很郁闷。家长就让他不要在意,朋友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家人。但这个男生很困惑:

朋友真的不重要吗?

对这个问题,在场的孩子绝大部分都表示:社交很重要,而且家长不该干涉孩子交朋友。

他们给了几个论点。

第一,人是群居动物,交往是人的天性。如果有人不想和别人交往,我们要先考虑一下他是不是受过伤害。

第二,不与人交往,在上学、工作中可能会吃亏。因为只有和大家合作愉快融洽才能获得关注,刷出存在感,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
第三,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,也不傻,交往都是跟自己相近的人,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。

是不是还挺有理有据的?看完第一集我就不由得感叹,这些孩子也太棒了吧?

而看完第二集,我只想举手投降,同时也替在场跟孩子们辩论PK的爸爸妈妈们捏了一把汗。

本期金句

没有一个人能永久地完成自己和自己的对话。如何避免成为社恐?不要对别人的反馈预设太高的期待。

——傅首尔

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才,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,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和人沟通,合作,一起创造价值。对待孩子的交友,父母可以列一个“交友负面清单”,“不希望孩子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”,这是底线,把握好这个底线,其他的细节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判断和选择。

——王丛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协理副校长

人就是要有存在感,如果没有存在感,这个人活得就是非常失败的。

——钟宇升,15岁

虽然我们年龄小,但也是有判断力的,什么样的人吸引什么样的人。

——周思营,18岁

02

反应敏捷不卑不亢,步步紧逼

第二集讨论的议题是:孩子应不应该有手机自由?

6岁就有手机的姜二嫚表示非常支持,但她不是出自一个孩子的私心说这番话,而是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:

第一,我经常在手机上写诗,还需要查资料,都用得上手机。

第二,不良信息是世界的一部分,家长不必妖魔化。

第三,手机不是万恶之源,有的孩子拿着手机也能学好,有的孩子拿着书本也能学坏。

说话滴水不漏,这个自辩实在精彩。

但家长们不这么看,他们还是坚持认为孩子自控力不足,需要限制。于是,双方各选出代表进行辩论。

姜涞爸爸:青少年确实可以拥有手机这个工具,但是他不具备拥有这个工具的自由,不能完全地放任失去约束。家庭亲子关系中,我是他们的监护人,“监护”两个字就是在告诉大家,这种自由是要被约束的。

用法律关系说出家长们的心声,我忙不迭地为姜涞爸爸点赞。但话音没过一秒钟,他就被14岁的女孩刘一哲发现了逻辑漏洞。

刘一哲:所以您的意思是青少年不应该拥有自由,而不仅仅是手机自由,但自由是天赋人权。

第一句,就把姜涞爸爸的论点给打破了。

紧接着,刘一哲又抛出了2个论点:

第一,我们要的自由是双方商定、合理范围内的自由。

第二,孩子沉迷手机恰恰可能是他压力大,需要疏解的表现。

这两个点,一个表明孩子的要求不完全是无理的,一个督促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只抓手机这个表面。

12岁男孩岳子轩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阐述:

在生活中找不到好朋友的同学,也许能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
最后刘一哲在结辩环节也进行了精彩的表述:

第一,以自己为例子,先讲述了自己有了手机之后的变化,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,还自己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。

第二,孩子用手机可以接触到外部世界,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,拓宽眼界。

第三,如果没有这个自由,可能会阻碍孩子眼界,也无法让他们享受手机带来的好处。

第四,时代在发展,手机已经成为必备工具,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与手机和谐相处。

发现没有?虽然他们的论点一直在回避自律性不足、网络信息复杂这个点,但基本算是做到了自圆其说。尤其考虑到他们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,能做到对答如流、及时找到对方逻辑漏洞并立刻展开猛烈攻势就更不容易了。

看到这里,你对陈默老师那句“孩子思考力更强了”这句话有感触吗?但孩子这些变化,节目中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,同时他们也没意识到自己在拒绝孩子要求时说“我说不行就不行”时有多封闭和落后。

03

不学习不改变的家长,正在被悄悄抛弃

先从一个问题开始:你认为你的孩子在用手机做什么?

家长们的回答只有一个:玩游戏。

而孩子的回答就丰富多了:

查资料、玩游戏、看小视频、背英语单词、编程、打电话、上英语课、聊天、下载学习软件、做作业等。

我们现在都知道,手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了,而是几乎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我们自己用手机打电话、查资料、看视频、学习,但轮到孩子,就只觉得他们会玩游戏,这太双标了吧?!

本期金句

家庭教育的主体就是家长。家长可以对孩子实施教育,但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差异性。

——王旭明,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

孩拿着手机也有学好了的,拿着书本也有学坏了的。

——姜二嫚,14岁

手机是身外之物。

——扎西,13岁

剥夺了手机的自由也剥夺了很多手机美好的部分,时代已然在进步,手机最后都会成为我们必须要用的工具,我们应该在青少年是时期学会跟手机和谐相处。

——刘一哲,17岁

手机自由就像奶茶自由,不是我每天都要喝奶茶,而是我想要喝的时候就能喝。

——姜涞,13岁

不仅仅是如何用手机,在很多问题上,孩子的看法都比家长认为得要更成熟、更深刻。

第三期节目,讲的是亲子沟通。

16岁女孩王姿儒作为提案人,讲述了一个自称是“垃圾桶”女孩的故事。

这个女孩的妈妈很强势,爸爸就成了隐形人,而她则成了父母的情绪垃圾桶。看着父母闹离婚,女孩觉得自己就像个拖累爸妈的包袱,内心苦闷,也没有朋友,很迷茫。

听到这个提案,在场所有人都非常心疼这个女孩,都在控诉女孩的父母无法控制情绪、没能给女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
随后,王姿儒缓缓地说:“我爸爸和这个女孩的爸爸是一样的……每天就在沙发上躺着刷手机……我妈妈对我是打压式教育,让我很害怕和别人接触……”

大家正在讨论父亲缺席这个话题时,王姿儒的妈妈突然走进直播间说:“王姿儒就是提案中的那个女孩。”

在妈妈的口中,丈夫婚后并没有承担起家庭责任,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。妈妈在气头的时候,就会把对丈夫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,导致原本很开朗的女儿变得不爱说话、不爱社交。

妈妈自责又后悔,同时也非常感谢女儿坚持不懈的反抗和提醒。女儿跟她说,“我虽然是你生的,但我是个独立的个体,我有我独立的人格。”

很难想象,一个这么柔软文静的女孩竟然能说出这么有力量的话。

而当大家好奇王姿儒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时,女孩的回答再度惊艳了我:

我不想让别人对我戴上有色眼镜;

我想通过第三视角看待自己,获得别人更客观、更好的建议;

我并不是特别在意这些经历,但我想分享这个故事给别人以帮助。

“原生家庭”这个词近些年很流行,当很多成年人还将人生失意的原因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如意时,这个女孩已经知道自己不能一味沉溺过往,抱怨家庭,而是要学会走出伤痛,学会谅解。而且,她还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,想要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这份格局、这份思考能力,还有这份善良,都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。

不仅仅是王姿儒,这些孩子都对自己的处境有很清晰的认知。他们知道一个孩子应该被怎样对待,一个父母应该怎样养育孩子。父母做得好不好,他们也知道。

可爱又朴实的藏族男孩扎西是第一集的点赞王,而在这三集里,他也将自己打开,袒露心声,默默地立下了誓言:

到24岁时,我才会原谅父亲。

从出生到辗转各地读书都是妈妈陪伴着他,爸爸一直都很冷漠。就算爸爸不忙,也总有借口不陪扎西过生日,他不理解也无法原谅父亲的缺位。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,长大独立后要跟父亲平等地、面对面地说这个问题。

不知他的父亲在屏幕前看到这期节目时会作何感受,但这个片段真的戳到我了,家长们,如果你知道自己曾经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伤害到了孩子,请别再自欺欺人了,他们的成熟、他们的敏感和他们的决心早已超出我们对他们的想象。真的不要让孩子们的心结,继续陪着他们,越长越大。

这就是中国孩子的现状:他们思考力更强、思考更深度、表达能力更好、自主要求更高、眼界更宽……

如果做父母的不学习、不改变,就真的有可能会被孩子悄悄地抛弃,就像14岁的扎西和16岁的王姿儒已经默默地把爸爸放进了“沟通黑名单”一样。

“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,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。”

本期金句

父母的哭穷诱发了孩子很多愧疚感和负罪感。

——丁若虚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研究助理

跟爸爸对话,需要的不是资格,而是勇气。

———傅首尔

一旦有了孩子父母就有了“生养育”的责任,爱孩子也是法律责任。

——王旭明,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

我可能到24岁的时候,才会原谅我的父亲。

——扎西,13岁

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很幼稚。

——姜二嫚,14岁

每个月我们郭家会进行一次圆桌会议,把每个月的收支很透明、公正地公布出来,这会让小孩养成节俭的习惯。

——郭飞歌,15岁

我这个年纪正是塑造我自己的过程,我希望我的人生由我来主宰,未来只有我们自己知道。

——崔锺予,16岁

虽然我是妈妈生的,但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我有我独立的人格。

——王姿儒,16岁

建议所有父母都能跟孩子一起看看这个节目,目前已经更新了三集,每周一更新。

标签: 少年版奇葩说出炉 看满级人类小孩开口 我被吓到了

上一篇:环球新消息丨女子花7万捡漏买下一套房是什么情况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阅读
猜你喜欢
精彩推送
社科